小儿面部结节性硬化症形成的起因

作者:未知 时间:2012-09-24 22:20:14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自己是患上了什么样的疾病,大多都会问下自己为什么会患上这样的病,就连头痛、发烧一些患者也会问下,更别说像结节性硬化症这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的疾病了。结节性硬化症所说隶属于皮肤病的一种,但是其危害可仅仅是对患者皮肤的危害,有时会给让小儿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发生癫痫,甚至造成治疗障碍等。结节性硬化症为什么会给小儿患者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呢?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小儿面部结节性硬化症形成的起因,相信大家看过起因后,对此问题就会有一定的认识了。

  专家指出,结节性硬化症又名Bourneville病,1880年由Bourneville首先描述其神经症状和病理变化,1908年,Heinrich Vogt指出该病的三联症,即癫痫、智力低下和面部血管纤维瘤。本病实质为一组侵犯皮肤、神经、心脏和肾脏等多器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多数皮损区的真皮内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殖,毛细血管扩张或增生。增粗的胶原纤维围绕表皮附属器呈层状排列。在皮脂腺瘤处除增生的血管和胶原纤维外还有毛囊和皮脂腺萎缩,因此其本质是发生于毛周的血管纤维瘤。

  结节性硬化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显性遗传受显性基因控制,在同源染色体上,两个同型显性基因成对存在,或显性、隐性基因成等位基因存在时,才显现出来。目前认为结节性硬化症的致病基因分为TSC1和TSC2两种,各引起一半的结节性硬化症,但二者的遗传表现型则完全相同。TSC1基因定位于9q34.3,包含23个外显子,其中第1和第2外显予为非编码区,第3至第23外显子为编码区,从第222个核苷酸起开始转录,其基因产物为错构素(Hamartin);TSC2基因定位于16P13.3,有41个外显子,其基因产物为结节素(Tuberin)。目前研究所知,TSC1和TSC2属抑癌基因,其突变包括碱基缺失、插入、错义复制或形成重复突变,但至今尚未找到基因突变的热点区,且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亦不明确。

  脑部的典型病变是皮质灰质硬化斑块。系由原始的神经胶质增生所致,有多核的巨大细胞,可发生囊性变或钙盐沉积。为黄白色或白色结节,硬如软骨。脑内结节长大时,可阻塞室间孔,造成脑积水。常伴发脑血管畸形、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和错构瘤。皮脂腺瘤实际上是是起源于皮下组织内的终末神经纤维,由过度增生的结缔组织所组成。可伴发视网膜晶体瘤、视神经胶质瘤、心脏横纹肌瘤、其他脏器肿瘤和骨骼畸形等。

  近来研究表明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在 10 岁时约 80%可发现有肾脏病灶。 表现为:良性血管肌脂肪瘤(约 70%),该肿瘤由异常的血管,平滑肌及成熟的脂肪组织组成, 在儿童期,其数目可增多并可增大,该瘤可引起致命性出血及替代肾实质而致肾衰,多见于成年人,呈双侧多发性,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腹部肿块、肾性高血压。上皮性囊肿(约占 20%) ,多见于小儿且与多囊肾不易区别。有的患者同时有 TSC 及多 ,囊肿进行性扩大而压迫有功能的肾实质而终致肾衰。具有 TS/PKD 表型 囊肾(PKD) 的患者可构成 PKD1 综合征, 在其他器官如肝脏可发现有囊性病变及浆果样动脉瘤。大嗜酸粒细胞瘤(良性腺瘤性错构瘤(<1%)。恶性血管肌脂肪瘤(<1%)及肾细胞癌 ; (<1%) ,恶性血管肌脂肪瘤及肾细胞癌虽然少见,但结节性硬化症患者中的发生率高于普通患者。

  以上就是对小儿面部结节性硬化症形成的起因一个简单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另外提醒大家,结节性硬化症发病年龄较早,有时出生时即可发病,但不易觉察。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结节性硬化症的话,一定要在孩子出生时做一个详细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让治疗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标签:

相关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