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芽生菌病是由暗色真菌侵入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疾病。形成肉芽肿和化脓性感染。主要侵犯四肢。农民及工人较多见,男多于女。致病菌种在中国北方以卡氏枝孢霉,南方以裴氏着色霉为多见。暗色真菌常发生于植物、土壤等处,经外伤进入皮肤而感染。开始为小丘疹,扩展形成暗红色疣状斑块,许多损害互相融合,或扩大而形成大片皮损。有的形成溃疡,继发感染,也有的中心愈合向四周扩展。脓液检查找到棕色厚壁孢子即可确诊。培养可鉴定菌种。并发症可因瘢痕收缩、毁形影响功能,也可形成象皮肿。组织病理真皮有肉芽肿改变。巨细胞内或脓肿中可找到棕色厚壁孢子。早期损害切除、植皮,局部热疗;大片损害口服氟胞嘧啶,合并静滴二性霉素B,然后切除、植皮;或口服氟胞嘧啶加酮康唑,近来试用氟康唑、伊康唑有效。

  症状

  开始为小丘疹,扩展形成暗红色疣状斑块,许多损害互相融 合,或扩大而形成大片皮损。有的形成溃疡,继发感染,也有的中心愈合向四周扩展。脓液检查找到棕色厚壁孢子即可确诊。培养可鉴定菌种。并发症可因瘢痕收缩、毁形影响功能,也可形成象皮肿。组织病理真皮有肉芽肿改变。巨细胞内或脓肿中可找到棕色厚壁孢子。早期损害切除、植皮,局部热疗;大片损害口服氟胞嘧啶 ,合并静滴二性霉素B,然后切除、植皮;或口服氟胞嘧啶加酮康唑,近来试用氟康唑、伊康唑有效。

  临床特点

  一、病因:常有外伤史,致病菌常见的有卡氏枝孢霉、裴氏着色霉和疣状瓶霉。

  二、好发部位:四肢,尤下肢。

  三、好发人群:热带及亚热带农民,男性多见。 四、皮疹特点:早期为丘疹或结节,逐渐融合成斑块,表面增生呈疣状或菜花状。皮损周围可有卫星状损害,表面可见小黑点及小脓疡。新旧损害交替存在,陈旧瘢痕可致淋巴回流障碍,形成橡皮肿,影响肢体功能。

  五、自觉症状:轻微瘙痒、疼痛。

  六、病程:病情顽固迁延不愈可达数十年,造成肢体残废。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中见到棕黄色厚壁孢子可确诊。

  1、直接镜检:取痂皮脓液和肉芽组织作KOH涂片可见单个或成群的棕黄色圆形厚壁孢子,称为壁砖状体(muriform bodies)可纵横分隔,直径10μm左右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2、真菌培养:室温下在沙堡琼脂上生长较慢菌落呈灰绿、灰黑或棕黑色,扁平中央堆起,表面有短绒毛状气生菌丝,菌落背面呈黑色。镜下见菌丝较粗棕色,分支分隔裴氏着色霉有支孢型、喙支孢型和瓶梗型3种产孢方式。分生孢子为单细胞,呈椭圆形或圆筒形疣状瓶霉为瓶梗型产孢分生孢子半内生性单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堆积于领状开口顶端。卡氏支孢瓶霉为支孢型产孢,形成多分支的分生孢子链,孢子椭圆形两端有暗色脐状结构。

  鉴别诊断

  1、疣状皮肤结核 损害虽呈疣状增殖,但有粟粒样脓肿周围有褐色浸润中央往往残留网状瘢痕,真菌检查阴性。

  2、孢子丝菌病 本病有呈疣状者,多见于手及前臂,多数结节常呈线状排列真菌学检查可鉴别。

  3、结节溃疡性三期梅毒 损害颜色呈铜红色性质坚硬,浸润显著,不呈疣状增殖,既往有性病史梅毒血清试验常呈阳性。真菌学检查阴性。

  此外应与病毒感染、异物肉芽肿、红斑狼疮、麻风、利什曼病、角化棘皮瘤皮肤类肉瘤、寻常疣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分类

  常见的着色芽生菌病分为三类:

  一,疣状皮炎:又称为典型着色真菌病。以中年男性较为多见。病变发生在外伤部位,起初时为小的丘疹、结节,暗红或淡褐色,逐渐扩展,在皮肤表面形成肿块,肿瘤样或疣状。不痒,病变常局限在外伤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处。可持续长年不愈。随着病程的迁延,病变扩大,中央可以瘢痕愈合而周边向外发展。当合并感染时可以引起淋巴管炎,甚至发展为橡皮样肿。

  二,脑脓肿综合症:又称为中枢神经着色真菌病。通过外伤处感染,再经血液循环而引起脑部脓肿。常见于抵抗力较差者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表现为头痛、疲倦、昏迷、步态障碍,甚至抽搐。脑脊液检查有蛋白升高及细胞增多,但经常找不到真菌。(本病病原菌多是皮炎外瓶霉菌)

  三,囊肿性或非特异性着色真菌病:多为局限于皮下或肌肉内的囊肿,直径数厘米不等,脓肿偶尔会穿破而排出着色真菌。该类型主要是伤口直接感染。局部淋巴结常不被波及,病变常受到局限。

  治疗

  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痊愈

  1.局部治疗 手术切除适用于小面积皮损损害面积广泛者切除后需植皮两性霉素B皮损内注射(每5mg加2%盐酸普鲁卡因1ml)每周1~2次局部温热疗法即通过各种方法加热到50~60℃以促进皮损消退常用方法包括蜡疗电辐射及矿泉浴等1次/d每次30min1%硫酸铜离子透入1次/d需2~3个月对部分病例有效20%氟胞嘧啶软膏或抗真菌剂封包中药可外用黑布化毒膏此外还可考虑用电灼电凝固CO2激光液氮冷冻等方法

  2.系统治疗 病程长面积广泛的顽固性损害可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口服氟胞嘧啶[成人100mg/(kg·d)饭后分3次服用]伊曲康唑(200~400mg/d疗程3个月~1年)口服特比萘芬亦有报道

  预防治疗

  一、注意防止外伤,早期发现损害后及时治疗。

  二、伊曲康唑100~200mg1/日餐后服,连续3个月以上,减量后维持用药半年至1年。

  三、氟康唑200~400mg1/日口服或静滴,连续3个月,减量后维持用药半年至1年。

  四、酮康唑200mg/日连续3个月以上,与5~FC1.5~2g/日配合应用。

  五、手术切除适用于局限的损害,面积较大者可考虑植皮。植皮前一般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1个月左右),再施行手术。

  六、局部温热疗法:用热水、石蜡、中药坎离砂等方法加热至43~45℃,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局部外用:10%~30%冰醋酸,3~6mg/ml二性霉素B二甲基亚砜液外用。

最新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