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毛霉病

  毛霉病是由毛霉目的根霉属、毛霉属、梨头霉属或被孢霉属等多种真菌引起的一种发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的系统性真菌感染。病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皮肤黏膜交界进入人体,好侵犯动脉血管,引起血栓、组织缺血、梗死和坏死。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增多,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治疗

  1.病原治疗:抗真菌治疗必须用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剂量为0.5~0.7mg/(kg*d),疗程8~10周,总量至少2g,也可达4g。肾功能不全者应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

  2.手术治疗:局限于肺某一区域的毛真菌病,用两性霉素B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病灶后继续抗真菌治疗。但较广泛的病变不宜与外科干预。

  3.对症治疗:加强全身支持与对症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和酸中毒。

  症状

  1.肺型毛霉病: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亦可发生上呼吸道溃疡,可出现发热、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胸部X线及常规细菌学检查无诊断意义,常规培养阳性率极低。确定性诊断有赖于痰和肺活检组织中找到特征性的菌丝。后者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活组织检查完成。如患者伴发糖尿病常于2~10天内死亡。

  2.脑型毛霉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疼痛、头痛、发热、嗜睡。可出现三联症:不能控制的糖尿病;眼部症状,如眶部肿胀,疼痛,眼睑下垂,瞳孔固定及视力丧失;脑膜炎,呈半昏迷或昏迷状态。Yohai提出影响本病预后的6个因素,即延迟诊断和治疗、轻偏瘫或半身不遂、双侧鼻窦受累、白血病、肾功能不全以及应用desferrioxamine治疗。本型死亡率高达80%~90%。

  3.胃肠型毛霉病:本型被认为是因摄入污染了真菌孢子的食物所致。原发以婴幼儿、儿童多见,营养不良、早产、脐炎、使用污染的面罩、鼻胃管喂养等是可能的致病因素。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毛霉菌感染,近年来亦逐渐增多。可有腹泻、胃肠出血及腹膜炎的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胃肠坏死、穿孔。

  4.皮肤型毛霉病:是毛霉病中最轻的一种类型。常见于儿童及少年,往往先有皮肤破伤史,毛霉孢子植入随即引起临床感染。皮肤毛霉病可分为两型,即浅表型和坏疽型。浅表型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多数结节可相互融合成斑块,边缘清楚。结节开始一般不红,质硬,压之无凹陷,与皮下组织不粘连,缺乏自觉症。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网状层肉芽肿性炎症,其中有宽而无隔的透明菌丝,少见侵入血管。坏疽型皮肤毛霉病是一种进展快速的感染,结节与皮下组织粘连,色泽加深,可破溃,形成多数化脓性溃疡,疼痛明显,可伴发甲沟炎。亦可向皮下脂肪及肌肉组织或脏器蔓延,或通过血行扩散。

  5.播散型毛霉病:上述4种毛霉病均可能发展为播散性感染,可广泛播散至脑、肺、胃肠道、心、肾及其他器官。临床上长期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出现持续发热,并伴有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经等症状时应考虑播散型毛霉病的可能。本病多为血行播散,播散最常见的部位是肺部。

  病因与机制

  (一)发病原因

  主要是由毛霉菌、总状毛霉、分支梨头霉、少根根霉及米根霉等引起的深部真菌病,侵犯血管壁及血管腔,引起炎症及血栓。

  (二)发病机制

  毛霉菌属为常见的污染菌之一,系条件致病菌。本菌多寄生于土壤、肥料及水果上。孢子可由呼吸进入人的肺和鼻窦引起发病,亦可吞入引起胃肠道感染。

  本病的肺型和脑型常继发于严重的糖尿病(如糖尿病酸中毒)、恶性淋巴瘤、酒精中毒、肝脏病或严重贫血患者,亦可由长期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

  预防

  一级预防

  (1)用过滤空气或层流空气隔离易感病人,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2)控制糖尿病、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严格掌握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抗癌剂等的应用,皆有一定预防作用。

  (3)加强食品管理,严防真菌污染。

  二级预防

  由于本病非常急且严重,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由于毛霉菌在分泌物中常不易检到,且难以鉴别,故早期诊断主要靠临床证据:即发病急,病情凶恶。发病部位第一是鼻脑,继以胸腔、腹腔、骨盆、胃和皮肤。致病因素有糖尿病的酸中毒,肺部感染的白血病和淋巴瘤,肠感染的营养不良,如小儿蛋白质缺乏症等,再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包括真菌培养)和病理检查(分泌物、抽出物、刮取物等),可能达到迅速诊断。一旦确诊,应立即使用两性霉素B,隔日静注1.2mg/kg。如有糖尿病应立即控制,鼻腔部位作外科清创术。也有主张联合疗法,除两性霉素B外,加用5-Fc、伊曲康唑或氟康唑等。

  三级预防

  及时使用两性霉素B,可使本病病死率从80%~90%下降至50%左右,控制糖尿病、鼻腔坏死组织作外科清创术,均可改善本病的预后。

最新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