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作者:未知 时间:2013-01-25 16:24:35 来源:互联网 阅读:

  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简称鳞癌,起源于皮肤表皮及其附属器(毛囊漏斗、皮脂腺导管、末端汗管)角质形成细胞。好发于头皮、面部、颈和手背等暴露部位,早期即可呈溃疡,又常继发于慢性溃疡或慢性窦道开口,或瘢痕部的溃疡经久不愈而癌变。临床可呈菜花状,边缘隆起不规则,底部不平,易出血,常伴感染致恶臭。可有局部浸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在下肢者常伴骨髓炎或骨膜炎。

  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

  1、组织病理所见癌细胞大致有以下三种:

  (1)已分化的棘细胞:与正常棘细胞不同,瘤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边形,短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有细胞间桥,伊红染色,不均匀,若内含糖原,细胞透明呈空泡状;胞核大小及染色深浅不一,有多核,巨核和较多核分裂象。

  (2)角化细胞:单个或簇集成团,癌细胞团块的中央出现角化珠,由同心层状排列(如洋葱状)的角化物质构成,胞核较大,深染,胞浆深红,示嗜酸性,完全或不完全角化,此为鳞状细胞癌的特征性的结构。

  (3)未分化或低分化梭形细胞: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少;胞核深染,细胞间无网状纤维。

  上述几种癌细胞常相互混杂,排列成乳头状,巢状,条带状或假腺样结构。

  2、鳞癌一般分化较好,高分化的鳞癌约占75%,癌细胞呈乳头状,巢状,条索状或腺样结构,可浸润至真皮层或皮下组织,按癌细胞分化程度分4级:

  (1)Ⅰ级:分化成熟的鳞癌,具有细胞间桥和癌珠,癌珠为鳞癌特征性结构,是由同心性排列的角癌细胞组成。

  (2)Ⅱ级:以棘细胞为主要成分,并具有明显的异形性,包括癌细胞体增大,核大小不等,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多见,癌珠少,且其中央有角化不全。

  (3)Ⅲ级:细胞分化差,皮表层大部分细胞排列紊乱,细胞体积增大,核大异形明显,核分裂多见,无癌珠,但有个别细胞呈角化不良,病变在表皮内呈辐射状扩展,浸润真皮较晚。

  (4)Ⅳ级:为未分化型,无棘细胞,无细胞间桥和癌珠,癌细小呈梭形,核细长染色深,并有坏死和假腺样结构,少数呈鳞状细胞和角化细胞,可作为诊断依据。

  3、Broders分类根据未分化细胞在癌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分为四级。

  (1)Ⅰ级:瘤组织不超过汗腺的水平,未分化细胞<25%,角珠较多。

  (2)Ⅱ级:未分化细胞<50%,只有少数角珠,角珠中心角化细胞较少,非典型细胞稍多,癌细胞团界限不清。

  (3)Ⅲ级:未分化细胞<75%,无角珠,可见较大的角化不良细胞,胞浆深红,核深染,核分裂象多且不典型。

  (4)Ⅳ级:未分化细胞>75%,无角化,肿瘤细胞不典型,无细胞间桥,诊断较困难。

  未分化细胞所占比例越大,恶性程度越高,除此之外,侵袭的深度也是估计恶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中,罕见癌细胞侵入到汗腺以下的组织。


标签:

相关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