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血管炎是怎么造成的

作者:未知 时间:2012-09-21 21:37:30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尽管结节性血管炎是一种疑难杂症,但是每种疾病都有引发其发作的病因。引发结节性血管炎的因素有很多,不过该病的确切的病因还不是很明了,目前认为引发其发病可能与结核杆菌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结节性血管炎发病的时间并不是很有规律,一般发病后在2-4周内可自行消退,也有可能是在数月内可消退。

  结节性血管炎是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皮肤小血管炎。多发生于30岁以后的女性,偶尔会在青年女性和男性身上发生。通常状态下典型皮损是触痛性皮下结节或浸润块,多发于小腿后侧,亦可能慢慢向足部、股部及上肢扩展,有时还会伴有关节疼痛或下肢酸软无力等症状。有时候它仅在一侧小腿发生,或者是一侧小腿上发生的结节比另一侧小腿上面的结节要多,一般情况下不对称。结节有自发痛或压痛,发展慢,但有时呈急性经过,表面皮肤红热。有的结节排列呈线状,沿皮肤浅静脉走行方向发生。多不发生溃疡,约2-4周消失或遗留纤维性结节,消失很慢。结节常经一定时间反复发作。

  结节性血管炎的发病原因

  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清楚。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的皮肤血管炎。

  许多学者应用现代免疫学的理论和手段对本病的体液免疫、免疫复合物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的沉积与血管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循环免疫复合物一旦沉积在血管壁内即可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集中到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释放酶和炎症介质,造成血管壁的损伤。血管梗死引起皮下脂肪坏死。因此,免疫复合物、补体、中性粒细胞之间的连锁反应可能是血管炎发病的重要因素。1986年,Smolle观察了结节性血管炎病损中S-100树枝状细胞的分布,提出结节性血管炎可能系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所致。

  本病是否为一独立性疾病尚有不同看法。近来有人认为结节性血管炎仅是硬红斑的早期或轻型。关于结节性血管炎与硬红斑的关系,当结核病累及脂肪时,既可引起非液化性脂膜炎,又可引起液化性脂膜炎。如果在组织切片中有明显血管炎,但结节性肉芽肿的改变很轻,且无或很少有干酪样坏死者称为结节性血管炎。

  结节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的皮肤血管炎。许多学者认为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的沉积与血管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循环免疫复合物一旦沉积在血管壁内即可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集中到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释放酶和炎症介质,造成血管壁的损伤。血管梗死引起皮下脂肪坏死。

  多见于青壮年女性,但也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5。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下肢,特别是小腿后侧,大腿、臀部及上臂亦可累及。皮损为鲜红、暗红乃至正常皮色的小结节至较大的浸润斑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初发于小腿,一般与蚕豆大小相仿。结节较硬,表面皮肤红热,有自发痛或轻度触痛。约2~4周消失或遗留纤维性结节,多不发生溃疡,结节常经一定时间反复发作,并向足部、股部及上肢扩展,但发展慢,预后好。有时可伴有关节疼痛及下肢酸软无力,全身状况良好,其他系统及脏器很少受累及。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无特殊发现,除急性期外,血沉很少增快,少数病例ASO、 -球蛋白增高。

  组织病理:真皮深部及皮下脂肪层间隔组织内的中等动脉管壁增厚,有不同程度的闭塞性变化,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呈袖口状浸润。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核碎裂,但以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弹力组织染色显示内、外弹力膜的弹力纤维严重断裂。管腔闭塞及相应小叶区域可见不同程度的脂膜炎。免疫病理检查发现皮损内以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结节性血管炎大多数情况下发病较慢,所以一旦您发现您身上出现了结节性血管炎相关的症状,请您及时的去医院接受相关的检查和治疗,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给您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患了结节性血管炎也不要太过担心,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另外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患肢受冻,当然尽早的接受专业的治疗才是您健康的最大保证。


标签:

相关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