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湿疹 >> 湿疹病因

湿疹发病中医有何见解呢

作者:未知 时间:2012-10-23 11:17:34 来源:互联网 阅读: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发病会伴有剧烈的瘙痒,对患者非常折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治疗湿疹很多人都采用中医方法,中医相对来讲副作用小,而且效果也很快,那么,中医是如何认为湿疹的发病呢?湿疹在中医学古代典籍中相当于“粟疮”。下面,我们详细了解湿疹发病中医有何观点。以及中医如何治疗湿疹。

  湿疹发病中医有何观点?

  1、根据病程进展不同阶段,病机亦有改变。疾病初起多为风湿热邪客于肌肤;病情进展。湿热郁积于内,熏蒸于外,或血热外蒸于肌肤;病情迁延,湿热留恋,湿阻成淤,或血热团结成淤,致风湿热淤并重之势;本病后期,风热伤阴化燥.淤阻经络,血不营肤或气阴两虑或血虚风燥。

  2、中医学认为,之所以会发生湿疹,皆因先天禀赋不足,风湿热长期寄存于肌肤而形成的;或因脾失健运或因营血不足,湿热凝聚,以致血虚风燥,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

  3、中医还认为湿疹的病位主在脾胃,湿邪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湿有内湿、外湿之别。外湿是指自然界的湿气,四季中以长夏为湿最重,而居住潮湿、涉水淋雨,水中作业等也可感受湿邪。内湿则主要指因饮食不当,饮酒过度或常食辛辣刺激食品,伤了脾胃,从而使得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再加上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夹击,聚集于腠理及皮肤而引发湿疹。因此,一般湿疹的病情是虚实相杂。

  4、血燥风胜向为血热之躯,因七情过度,致心火炽盛,内扰心营,暗耗心血,血虚风胜,交织于肌肤,致肌腠失荣,疮疹叠起。

  5、脾虚湿阻脾胃素虚,或因饮食失节,戕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蓄积,停滞于内,浸淫肌肤,而发湿疹。

  湿疹的发病病因,中西医的观点是不同的,以上就是中医的相关介绍,希望您认真阅读。很多人生病,都喜欢使用中医治疗,见效快,副作用小,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湿疹的呢?

  湿疹中医如何治疗?

  一、外敷中药

  1.土茯苓适量,研为细末,外敷患处,每日3~5次,连续5天。

  2.苍术、黄柏、青黛、滑石、龙骨各30克,冰片、轻粉各10,上药择净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凡士林调糊外涂患处,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连续1~3个疗程。

  3.茉莉花茶2份,雄黄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局部常规清洗后,取药末适量,用温水少许调为糊状,棉签蘸药糊外涂患处,每日1~2次,7天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二、中医在临床上将湿疹分:湿热症,血虚风燥症。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偏湿者皮肤的水泡较多,搔后泡破渗出黏体,患者会有疲倦、胃口欠佳等症状,中医以除湿止痒汤治疗。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的问题,病情日久,患者皮肤会呈现暗淡不红、渗液少、有淡黄色的脱屑或结痂的斑片,脸色也较苍白,胃口不好、腹胀、排便稀软,中医多采用除湿胃苓汤治疗。此外,也有部分慢性湿疹患者属于“血燥”型,皮肤会变得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肤色暗淡甚至有色素沉淀。

  不同类型的湿疹它的病情严重程度是不一样的,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对症治疗,不同的病情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不要发生误治现象。中医治疗湿疹虽然副作用小,但是,是药三分毒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对于中药的服用一定要节制,不能过多,过多只会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标签:

相关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