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分布遍及世界患病率与气候、职业种族及年龄等无关患者男多于女(3∶1), 但自发现与宫内避孕器材(IUD)有关的盆腔放线菌病以来,男女之比已渐减低。现在美国每年向疾病控制中心(CDC)上报的病例已不到百例这些感染都是临床医生难以发现的细菌又极娇嫩而难培育因此实际发生率可能更多。虽然很多动物都对此病易感,但感染既不能由动物传播给人也不能在人际间传播放线菌是牙和口腔的固有微生物丛组分,亦可见于无症状者的扁桃体隐窝,粪便菌丛和女子生殖道中亦有此菌。

  病因

  这些病原菌为厌氧菌或微需氧,常是人体中的一个正常菌丛特别是口腔中常可见到。如有外伤外科手术后即可发生感染,感染后常合并细菌感染,损害由中心逐渐通过窦道,向周围蔓延,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骨骼及内脏等处。可通过消化道和气管传播。极少数是通过血行播散。

  分类及症状

  1、面颈部放线菌病:约占半数以上。发病诱因可为牙槽脓肿、龋齿、拔牙后牙槽损伤等。侵入门户多为口腔粘膜、 牙龈、唾液腺开口等。常见于面颈部特别是下颌角处。开始为皮下结节,逐渐增大,与其上皮肤粘连、变红或红紫色。开始为板状硬结,不久软化形成脓肿。脓肿破裂,形成瘘管,排出脓液。脓液中和瘘管壁含硫磺色颗粒。瘘管可长期存在,时愈时开。留下萎缩性瘢痕。病灶可波及上腭、下腭及颜面、颈部。邻近骨骼受累时产生骨髓炎、骨膜炎等。

  2、胸部放线菌病:多由吸入存在于牙齿及扁桃体处放线菌颗粒所致。常见于肺门区和肺下叶,全身表现可有体重减轻、无力、贫血、发热、盗汗、咳嗽、胸痛、粘性脓血痰、呼吸困难等,极似肺结核。可由肺部波及至邻近脏器,如纵隔、食管、膈肌、心脏、肋骨及腹部等。胸膜常广泛粘连,并在胸壁形成瘘管,排出带硫磺颗粒的脓液。

  3、腹部放线菌病:多因吞咽口腔内放线菌颗粒所致,或由胸部或其他部位转移而来。在消化道粘膜下产生结节并软化溃破,形成溃疡,逐渐融合扩大,常伴其他细菌感染。回盲部为好发部位,局部形成肿块,类似肠结核或慢性阑尾炎。回盲瓣部形成溃疡以及形成狭窄可造成功能障碍。向上可延及肝脏,穿过膈肌进入胸部,向后可侵犯腰椎或引起腰肌脓肿。肠内病变可误诊为恶性肿瘤。当腹部放线菌病粘着邻近脏器或腹壁时可形成瘘管,排出带颗粒的脓液。一般临床症状为局部疼痛、体重下降、恶寒发热、盗汗、呕吐、黄疸等。触到肿物须与回盲部结核、肿瘤、慢性阑尾炎相鉴别。

  4、骨放线菌病:因该菌对所有组织均有明显的溶解作用,故发生液化坏死。颈面部病变约占1/2,可累及下颌骨,胸部病变侵犯肋骨及胸椎,回盲部病变侵犯骨盆及腰椎,骨的病变先自骨膜开始,进而侵犯骨皮质,最后进入骨髓腔。无原发性关节病变。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主要在20~50岁,男性常为女性的2倍。早期症状为涎腺局部出现无痛性小肿块,逐渐增大。检查发现腺体肿大,组织较硬,并有压痕,挤压腺体导管口无分泌物流出。肿块不活动,很快有脓肿形成,出现疼痛或热感,表面皮肤呈暗红或紫色,板状硬,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炎症继续发展,表面皮肤变软,脓肿逐渐破溃,流出淡黄色粘稠脓液。肉眼或取脓液染色检查,均可查见“硫磺颗粒”。破溃排脓后的炎症浸润灶,不久就在其周围又形成新的结节和脓肿,脓肿互相沟通,形成瘘道而转入慢性期,瘘管口有不整齐的肉芽组织。以后若伴有化脓性感染时,还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蜂窝织炎的症状,体温高达38.5~39℃以上。这种急性炎症与一般炎症不同,虽经切开排脓,炎症可有好转,但放线菌病的局部板状硬肿胀不会完全消退。愈合后留下紫红色萎缩性疤痕。

  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特殊表现,脓液中找到硫磺颗粒,诊断不难。应注意,面颈、胸和腹壁出现板状发硬,应

  疑及本病。各瘘管窦道排出脓液找到“硫黄颗粒”应深入检查。一些不明原因的瘘管、窦道应进一步查菌。此外还可结合病原学检查和组织病理进一步确诊。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结核、肿瘤、肝脓肿、腰肌脓肿骨髓炎、阑尾炎、真菌性足菌肿、葡萄状菌病、奴卡菌病等鉴别。

  治疗

  常采用药物、手术及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尤其对重症和泛发病例在抗生素足量应用后,预后一般较好。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规则和足量疗程用药面、颈部放线菌病预后良好。其他类型者适当治疗后,可减少畸形等后遗症

  1.系统治疗 大剂量、长程青霉素治疗对本病有效,肌注或静滴200万~1200万U/d,其他林可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利福平等亦有一定疗效。多烯类和唑类等抗真菌制剂对本病无效。

  2.局部治疗 所有浅部病灶及窦道脓肿等均应切除或切开引流。

  3.中医治疗 则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托里排脓。方用消疮饮加减。如形成瘘管可内象牙面3~6g/d,以托出死骨,并可外用回阳熏药熏瘘管处熏后以红血药捻沾紫色疽疮膏,捅入瘘管内以化腐提表,促进愈合。

  并发症

  面、颈部放线菌病, 后期可致其下方骨膜炎及骨髓炎。腹部放线菌病, 也可波及腹部其他脏器如胃、肝、肾等,或波及椎骨、卵巢及膀胱、胸腔或血行播散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胸部放线菌病,可伴胸膜黏连和胸腔积液亦可波及心包致心包炎。脑型放线菌病, 局限型, 尚可见压迫颈内动脉大脑中、前动脉近端变窄。弥漫型, 也可呈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等。皮肤型放线菌病, 亦可侵入深部组织,局部因纤维化瘢痕形成而很硬。

  预防

  因放线菌病绝大多数是内源性感染,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常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故尽量避免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

  当人体抵抗力降低引起放线菌病,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放线菌病有很大意义。

  拔牙、化脓性细菌感染时,积极做好灭菌工作,避免放线菌侵入组织。

最新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