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性湿疹也叫淤滞性皮炎,多见于老年病人,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因静脉曲张,静脉淤滞,组织营养不良而导致皮炎。诊断要点:皮损好发于小腿下1/3处,尤于内侧,内踝上,下发生红斑,水疱,糜烂或渗出,有较明显的色素沉着,进一步发展即为小腿慢性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伴有静脉曲张者。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慢性经过。

  病因

  是由于下肢血液循环不好,静脉换血后导致血管通透行增加,局部产生水肿.组织缺血、缺氧及营养不良而产生的炎症。常发生下肢静脉曲张,血液回流障碍,组织缺氧水肿及搔抓和摩擦而引起此病。长期站立工作,体力劳动者以及多次妊娠妇女具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易罹此病。

  症状

  (一) 早期症状表现:通常是小腿内侧近踝部周围的可凹性水肿,与主要交通静脉的位置一致。可见淤滞性紫癜,为黄褐色斑点状的含铁血黄素沉积。皮肤可伴干燥及瘙痒,但尚未出现淤滞性皮炎或很轻微。

  (二) 若干年后症状:皮肤可见明显含铁血黄素沉积及白色萎缩的改变。皮肤、皮下及深筋膜出现渐进性硬化并粘连,及慢性脂肪皮肤硬化症。在小腿远端形成一个勒紧小腿的坚实的环状套,即小腿呈倒挂的“酒瓶样外观”。可以继发静脉性溃疡,可自发或因搔抓或创伤后引起。

  (三) 晚期症状:脂肪皮肤硬化症时会出现淤滞性皮炎:内踝周围红斑、鳞屑最明显,逐渐扩展,可累及整个下肢远端,甚至出现静脉性溃疡。皮炎弥漫,瘙痒严重,可见抓痕,糜烂、渗出、结痂及苔藓化。出现水疱时需要考虑接触性致敏因素。若控制不佳可泛发全身,导致泛发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常急性发生,并可能需较长时间才能消退。

  诊断

  1.好发于小腿下1/3及两踝。

  2.皮损:开始为浮肿,渐出现暗褐色素沉着及红色斑疹(系红细胞外渗含铁血黄素沉着所致)。随后继发湿疹样改变。

  3.自觉不同程度瘙痒、酸胀感。

  4.组织病理示早期为水肿阶段,后为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病理象,并有多量游离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

  治疗

  主要是原发病的治疗,即控制静脉高压,辅以皮科外用药治疗。

  (一) 控制静脉高压:基本措施包括弹力加压绷带、弹力袜以改善静脉回流;抬高患肢,改变久站的生活方式,以防止血液淤积在静脉和皮下液体积聚。锻炼腓肠肌群以增加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的作用。必要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如:内镜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去除功能不全的隐静脉等。

  (二) 外用药治疗:同其他类型湿疹的外用药原则,急性期可外用0.05%盐酸小檗碱溶液或0.1%~0.5%依沙吖啶溶液冷湿敷,待分泌物减少再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和40%氧化锌油或氧化锌糊剂。慢性期皮损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和20%氧化锌软膏或青鹏软膏等。顽固的患者可以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0.1%他克莫司软膏。出现皮肤感染时需要外用抗生素软膏或系统应用抗生素。平时注意加强局部皮肤保湿润肤护理。注意外用药物或润肤剂时需谨慎,因为淤积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容易受到刺激或发生过敏反应,很多药物如抗生素(如新霉素)、外用糖皮质激素、羊毛脂、乳化剂、消毒(碘)防腐剂及氧化剂、香料、植物来源的化妆品及现代的伤口敷料都可能加重病情。

  (三) 中药治疗:草药或成药,如血府逐瘀胶囊口服[5]等,有报道取得良好的效果。

  预防

  避免局部搔抓及创伤等刺激,缓解下肢静脉高压,避免长期站立和至体力劳动,尤其避免负重物行走,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也可用一种弹力长袜,减少静脉曲张所致的淤血,促使静脉回流,包扎要适度,过松起不到作用,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最新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